THAD校庆丨清华园·清华院作品
今天是清华大学建校108周年纪念日,195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的百年建设中参与了校内主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工作。特此发布《清华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纪录片,作为给清华大学108周岁生日的献礼!
以下为视频中出现的部分清华园建筑的基本信息
(以出现前后顺序排序)
清华大学主教学楼
用地面积 57000㎡
建筑面积 83000㎡
建成时间 1961年
本工程开始选址、规划、设计于1955年,总体上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段,总建筑面积83000㎡,东西两端总长近400米,在当时是国内最大的教育建筑之一,建成后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社会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进度时断时续,1966年受“文革”影响,中部建筑削减了二层,临时封顶,开始使用,至世纪之末才全部完成。
本设计在党的“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指引下,同时考虑到建筑的使用的长期性,将来使用上的灵活及发展,在布局上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在中部2-3层的中轴线部分,布置了门廊、门厅、过厅、进厅,大、中、小面积的会议室、接待室等有变化的空间系列及可以容纳500人的讲堂和大接待厅的格局。除中部建筑较高外,东西二侧只做四层,方便广大使用者不需电梯,为交通方便及消防需要,全楼设过街楼四处,跨越校内主干道之上,在四处分区入口上均设突出一层的“角楼”,与中央高楼相呼应,建筑形象朴素而端庄,具有高等学府气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用地面积 1.0hm²
建筑面积 15000㎡
建成时间 1996
获奖情况
199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
1998年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总建筑面积为15000㎡,是清华大学主楼前新教学区首批建成的教学楼之一,本楼与几乎同时建成的清华大学建筑馆以及清华大学主楼共同为合成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空间,为新教学区的整体布局奠定了基本格局。
本设计力求在比较严整的规划布局中,营建出比较丰富活泼的外部空间,与对面的建筑馆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并在建筑造型上运用虚实对比手法,赋予建筑物一种简洁典雅的气质。
清华大学建筑馆扩建工程
建成时间 2014
清华大学建筑馆扩建工程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东南角,旧建筑馆与节能楼所围合的现状庭院里。楼座坐落在下沉庭院中,地下一层、地上六层;首层高度4.2m,二层高度2.85m,三层、五层高度4.5m,四层、六层高度3m;总建筑高度24m。建筑基底面积535.46m² ,地上建筑面积2739.33m² ,地下建筑面积542.77m² 。主要功能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办公室。地下一层设为主要入口门厅,并设辅助管理用房,一层为门厅,二层与一层通高设计,三层至六层均为办公室。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
用地面积 0.8hm²
建筑面积 7200㎡
建成时间 2001
获奖情况
2003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
2002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4年全国建筑系统十大科技成果奖
2003年亚洲建协优秀公共建筑设计荣誉奖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200㎡,是一幢节能环保型科研办公楼。本项目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采用可适宜(常规)建造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包括热缓冲层策略、健康无害化策略、利用可再生能源策略,整体绿色化策略等以及一系列具体的设计措施,包括防晒墙、通风天窗、遮阳措施等。本楼建成后节能效果明显、室内工作环境舒适宜人,在国内生态建筑研究设计领域方面,本楼设计在理论和论理上在当时均属领先地位。是当时我国第一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办公建筑。在我国的生态建筑实践方面,迈出了示范性的一步。
李兆基科技大厦
建筑面积 113574㎡
设计时间 2010.3
建成时间 2016.2.4
获奖情况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奖建筑三等奖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奖电气建筑电气三等奖
2017-2018中国建筑设计奖给水排水二等奖
2017-2018中国建筑设计奖电气三等奖
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位于北京市清华大学内。考虑到基地面积与建筑规模的总量,在布局方面结合清华大学的院落布局方式,左右两个地块各形成围合方式,在用地紧张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提供室内外交流空间,为师生们创造优美、宜人、舒适的学术交流环境。
本项目立面整体简洁大气,与周围建筑协调统一。在北侧六层的立面设计中采用大横向风格,使整个建筑的延续性得到统一,同时简洁的立面还富有很多的细节变化使得建筑立面既简洁又有内涵;南侧十层的立面造型中,采用很细腻的立面分隔方式,同时很大气的彰显了作为基地最高的建筑标志。基地内的院落通过局部架空的方式使得整个内部院落同时也是开敞的自然环境,使得整个建筑更加有生命力。
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用地面积 4998.1㎡
建筑面积 12392.3㎡
设计时间 2002
建成时间 2003.8
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中心位于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东侧,是一座现代化科研实验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392.3㎡,主体建筑高度23.44m。
以科研实验模式为中心,以生态设计为原则,以人的环境行为为导向来组织空间和环境,体现生态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清华大学百年会堂
用地面积 2.61hm²
建筑面积 42950 ㎡
设计时间 2007-2009
建成时间 2011.12
合作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获奖情况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
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二等奖
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智能化一等奖
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奖一等奖
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奖智能化一等奖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给水排水设计奖 给排水二等奖
2014年度全国智能建筑百项经典工程奖电气文博建筑类奖
清华大学百年会堂是为纪念清华建校一百周年而建的一组集会议、表演、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内容包含:2011座的剧场兼多功能会堂、522座的音乐厅、清华大学校史馆以及其它附属设施。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2950.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720.0㎡,地下建筑面积11230.50㎡。
项目位于清华校园一个重要核心位置,这里是清华新旧区域的分界和交汇点,百年会堂既蕴含了清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是承载清华新百年新起点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上追求新意,在常态形体中创造不寻常的艺术组合。大剧场为圆弧形斜墙面,以有规律的等腰三角形格网划分,组合成韵律感极强的立面效果,既有丰富的光影层次,也增添剧场华贵欢快的气氛。项目总体设计内容包含土建设计、声学设计、室内装修、舞台工艺设计、室外管网和景观设计。
清华大学游泳跳水馆
建筑面积 9700 ㎡
设计年代 1999年
建成时间 2001年
获奖情况
2001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2001年度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2001年北京市“十佳”建筑设计方案奖
本项目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沿主楼中轴线北侧,与拟建的综合球类馆对称布局,和东大操场围合成校园东北部的体育场馆区。游泳跳水馆内设有50 m×25 m标准游泳池、25 m×25 m的跳水池,可进行10米跳台跳水比赛、训练及教学。比赛大厅可容纳800座席,并设有运动员休息室、贵客室、陆上训练等辅助房间。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
建筑面积 12600㎡
设计年代 1999年
建成时间 2001.4
获奖情况
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建筑设计二等奖
2004年度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位于清华大学东部,始建于1999年,于2001年4月竣工。场馆建筑面积12600㎡,地上三层。首层主要功能为比赛场地及运动员热身训练、贵宾休息厅和设备辅助用房,平面尺寸为96x95m。二层、三层为椭圆形观众席位。顶层椭球形金属屋面一端支撑于观众厅四周的框架柱上,一侧悬挂于两品跨度为110m的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拱上。屋顶最高点为29m。充分表现体育建筑的力量和富于动感的优美造型。首层比赛场地为55x35m,可以进行篮球、手球、排球、羽毛球、体操等各类比赛。也可进行学校开毕业典礼、集会等大型活动。观众厅固定座位为2645个,场地四周设置了可收放的活动座位。共计5000个座位。可满足奥运比赛的座位要求。
在体育馆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绿色自然的设计理念,场馆功能为比赛与训练相结合,比赛可满足奥运会篮球比赛的要求。平时训练,采用屋顶自然采光和周围开启窗户的自然通风。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场地设计理念先进,预留了宽裕的场地空间,可通过简单的改造满足大多数室内比赛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多功能的综合体育馆的目标。体育馆自建成以来成功的承办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赛,第29届奥运会的篮球训练馆及清华大学90及100周年校庆的主会场。同时也承办了学校及地区多级别篮球、羽毛球比赛。
清华大学罗姆电子工程馆
用地面积 7660㎡
建筑面积 地上22929㎡,地下9624㎡
设计时间 2009
建成时间 2011
清华大学罗姆电子工程馆(以下简称罗姆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内东北部,是清华大学东柳村规划用地内的首栋建筑,是清华电子系用于科研、教学、行政为主的综合的现代化建筑。项目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围合空间”的布局模式,材料上采用砖红色仿面砖涂料与校园的红砖建筑取得呼应。结合电子实验室的需求,充分利用空间,使最终的平面使用系数达到60%以上,最大限度的为业主争取了使用面积。
设计还考虑了绿色节能。除了绿化庭院外,还充分利用建筑屋面,放置太阳能集热器,给整栋建筑的热水系统供热。值得一提的是,罗姆馆采用了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系统 ,从建筑设计施工的关键部位到建成后日常使用过程中,对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受力状态进行全面的实时安全信息监控。该项目已被北京市经信委列为物联网首批示范项目。
第四教学楼
建筑面积 12155㎡
建成日期 1990.9
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位于清华的中心地带,东边紧邻南北干道,与第三教学楼遥相呼应,西边紧接老校园,与清华学堂毗邻。该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包括第四教学楼和经济管理学院楼两部分,第四教学楼又分为阶梯教室楼和教室楼。总建筑面积12155㎡,其中阶梯教室楼3095㎡,教室楼4545㎡,经济管理学院楼4515㎡。
第四教学楼的设计考虑了周围的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新老建筑相距很近,采取协调的方式容易取得良好效果。清华老校区建筑大多数为坡顶,红色或灰色清水砖墙,新校区建筑多为平顶,浅暖色水刷石墙面,这些材料、色彩、式样及风格上的不同标志着清华新老校园的历史。第四教学楼的外墙采用清水砖墙的效果,在主要部位局部贴棕红色面砖,山墙、檐口、窗下墙等采用与第三教学楼色调近似的水刷石抹灰。阶梯教室楼的屋面形式、红波形陶瓦和女儿墙部分金属栏杆等做法与清华学堂屋顶做法相接近。面砖实墙与铝合金框茶色玻璃的大门、凸窗、通高的角窗等形成虚实对比,使建筑物色彩明快、含蓄细致,新老建筑之间既有相互沟通,又各具时代特征。
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
建筑面积 34045㎡
建成日期 2003.12
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位于清华大学主楼西北侧,是典型的教学科研综合楼。它以教学科研模式为中心,以生态设计为原则,以人的环境行为为导向来组织空间和环境,体现生态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采取精确设计策略来模拟和预期建成效果,充分体现建筑与设计的科学性。本建筑力图表现校园文化的品质和时代特征,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清华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
建筑通过精致的细部设计来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如在中庭中,特别设置了弧形主题墙面,既可以丰富建筑空间,又能够避免中庭两侧教学用房相互干扰。建筑北侧墙面采用金属漆,以增强反光效果,改善冬季北侧的环境氛围。在建筑的所有卫生间外部设置了挡板,既保证了房间的通风效果,又避免了内外视线的干扰,还增加了外部空间的趣味性。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
用地面积 17840㎡
建筑面积 22000㎡
设计时间 1983
建成时间 1991
获奖情况
1993年全国优秀设计金奖
1993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3年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分二期建成。1919年首次由美国建筑师享利·莫菲设计,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第二期。它与第一期建筑风格一致,联成L形,浑然一体,对校园的核心建筑大礼堂形成衬托之势,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项杰作。
新馆即第三期,开始设计于1983年,1991年建成,与前两期建筑相连。第三期建筑面积22000㎡,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在清华老校园中是第一个庞然大物。设计者没有利用这条件自我突出,也拒绝了使用方提出的“三统一”模式——类似仓储式超市式的设计,坚持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先人的优秀创造”的理念。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
用地面积 1.079h㎡
建筑面积 14959㎡
设计时间 2011.3-2012.6
建成时间 2016
获奖情况:
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公共建筑类金奖
图书馆北楼所处位置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保护区范围之内,因此本设计对文物环境的保护做了充分的考虑。建筑选址于现图书馆北侧,仅与三期图书馆相联系,且体量、高度均不超过图书馆三期建筑。即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即大礼堂为核心的建筑群)中看不到图书馆北楼。
建筑立面形式追求与现图书馆类似的构图效果与比例关系,采用红砖材料,屋顶采用类坡屋顶形式,整体风格与现图书馆协调统一。立面处理中比三期图书馆更加简化装饰,更多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清晰地表现出图书馆各期建筑时代进化的特征。
清华大学大礼堂修缮
建筑面积 2408㎡
设计时间 2009.4
建成时间 2011.2
合作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礼堂建成于1921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它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礼堂建成后主要用于学生活动,兼为会议、典礼等服务,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学生活动场所,也是清华大学的标志。2011年百年校庆的图标便是以清华大礼堂为原型创作。大礼堂达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成就,并具有重要的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很多和清华的有关的绘画、文学创作都以大礼堂为背景,她也是很多清华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整个修缮工程力求保持大礼堂建筑原貌,并弥补原有设计针对现在使用的不足,从加固礼堂结构、修复礼堂外观、提升观演品质、调整声学环境、利用地下空间、展示礼堂文物、改善室外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大礼堂进行了全面优化,让大礼堂成为适应现代功能的综合性学生活动舞台。修缮后的清华大礼堂共有1001个座位,自从2011年4月百年校庆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承接百余场活动,类型涵盖了综合汇演、会议、庆典、讲座、论坛、戏剧、音乐表演等多个类型,真正成为了清华的活动中心,受到了师生和校友的一致好评。
清华大学工字厅改造工程
建筑面积 3180㎡
设计时间 1998-2000年
建成时间 2001年(修复)
合作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工字厅建筑群是清朝皇家赐园清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08年在清华园的基址建立了清华大学的前身—留美预备学校。建校后工字厅曾作为行政办公室和文娱中心,并接待过历史名人,曾作为教工宿舍居住过许多中国近代历史著名的文人学者,现为清华大学行政办公机构所在地。岁月沧桑,工字厅建筑格局发生改变,建筑细部也因不同时期的修缮和填建而不统一,日渐残破的建筑也不能满足学校办公的使用要求。
工字厅修复与保护工程始于1998年,它不仅从功能和结构方面,更主要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工程的主要目标一是复原建筑群和保护主要的历史建筑,二是改造环境和内部装修,使其满足清华大学行政办公的使用要求。为获得真实准确的复原依据,该项目在详细的现状调查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展开。最终制定并施加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严格遵循了当今文物保护理念,采用传统原料和工艺,并针对工字厅建筑群的特点与各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传统建筑工匠通力合作,保证了材料和工艺的真实性。对于不可避免需要增加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也在可逆性、可识别性、以及对文物本体实施最少干预的原则下进行。
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
用地面积 1800㎡
建筑面积 1200㎡
建成时间 1954
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建成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4年,是1950年代尊重历史环境和注重建筑文化性的优秀建筑作品。其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一,建筑总体布局上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二,建筑风格很好地继承了清华校园建筑的传统;其三,建筑细部上体现了中西风格的完美结合。平面呈L型,建筑共两层,建筑面积1200㎡,包括有大教室2个,画图教室1个,多功能厅1个,兼具教学、会议、接待等功能,解决了建国初期清华大学校舍不足、没有教师会议空间、接待场所的问题。
清华大学校园中心区形成于1910年代,校园建筑采用了西方古典式的风格,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四大建筑”奠定了标志性的清华建筑传统。第二教学楼是这个传统中心区最后建成的一幢建筑,比其它建筑晚了约四十年。从规划布局上看,作为一个校园历史核心地段的新建筑,第二教学楼采用了一种得体的姿态,通过其非对称的布局,将自费舍尔、墨菲和杨廷宝以来不断变化发展的清华大学中心区最终完成,浑然一体,自此形成了清华大学校园中心区完整的格局。
清华大学西阶教室翻建工程
用地面积 约400㎡(原西阶教室用地)
建筑面积 1032㎡(其中地上738㎡,地下394㎡)
设计时间 2006
建成时间 2007
合作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西阶翻建工程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原西阶教室建于1955年,外观设计极尽俭省,红砖墙面毫无装饰,内部设施简陋。虽然整幢建筑面积不足400㎡,但其空间位置却十分重要——它位于由大礼堂到工字厅后花园(著名的“水木清华”)的交通要道旁侧,是清华园中西洋古典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交界点。由于学校加建供整个礼堂前区使用的消防水池,只能利用西阶教室的地下空间,西阶的重建成为必然。
为尽可能保留原西阶教室的历史记忆,新方案外观体量轮廓与原建筑一致,仍然采用双坡屋顶,只在立面上增加适当装饰以强化建筑自身的美感与特色。建筑重新设计为地下1层、地上2层,既增加了使用面积,又丰富了平面功能,设施标准也得以提升。
清华大学理科楼
用地面积 37836㎡
建筑面积 31774㎡
设计时间 1993
建成时间 1998.9
获奖情况
1997年第四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方案
1999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00年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0年建设部部级城乡建设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0年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本建筑群位于清华大学的西部,其区域已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西墙外不远是圆明园,因而这部分的新建筑限高很严。在此范围内原有文物建筑有北端的化学馆(沈理源设计),南端的生物学馆(杨廷宝设计)。这两栋建筑以轴线正对,相距200余米。轴线西侧有小山,山上有“气象塔”(杨廷宝设计),东侧是后体育馆。以上各建筑散在东、南、西、北各方向,都是20世纪由名师所建、需严格保护的文物建筑。自上世纪30年代中“七七”事变后,日军在此对建筑环境有严重的破坏。解放后由于学校向东部扩展,50年代以后,只余上述几栋老建筑在荒凉中矗立。
理科楼建筑群于1993年开始设计建设。在此范围内先后建了“理学院楼”、“生命科学楼”、“何添楼”(化学馆之扩大)以及改造气象塔为“天文台”。其中最主要的为“理学院楼”。东翼较大的为物理楼,西部较小的为教学楼,中间围合成一处可作各种活动的下沉广场。中轴线上以拱门形过街楼强调了原有的化学—生物二楼的南北轴线关系。同时西部建设了八角形大讲堂通过另一处小过街楼,正对老体育馆,形成了东西向的次轴线。其它建筑均通过多种处理手法使新旧楼宇得到艺术形象上的呼应。如生命科学楼以八角形入口与“气象塔”和新建八角形大讲堂取得形式上的统一;“何添楼”以玻璃廊道与老化学馆(北京地区罕见的优秀“装饰派”建筑)相连通,并以简化手法造成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派”风格;在原八角形气象塔上,加建了球形天文望远镜室,解决了新的功能需求,又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总体上各新建楼宇均采用老清华园所习用的红砖墙、坡屋顶,而在门窗线脚处理上,均有所更新,具有明显的时代感。理科楼北部以下沉广场的围墙为标志,南部以小山和小河等因素为标志,形成北重人工化,南显自然化的变化关系,总体上具有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氛。
清华大学化学系新馆何添楼
用地面积 3835㎡
建筑面积 6998㎡
设计时间 2001-2004
建成时间 2006
清华大学理化楼位于清华大学西部理学院教学区内,西临老化学馆,并与老馆以走廊相连,属化学馆扩建工程,为保持与文物建筑在材质上的一致,新建筑外墙采用红砖材料。在立面形式上选择原有化学馆的装饰细部加以简化运用,从而使新建筑在建筑形式上与老建筑既有分别又协调一直。本方案采用玻璃连廊连接新老建筑,透过玻璃通廊,可以看到老馆侧面的建筑形象,维护了原建筑形象的完整性。
清华大学医学院
用地面积 23803㎡
建筑面积 46500㎡
设计时间 2005
建成时间 2006.10
获奖情况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金奖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08年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
中国建筑学会2008年建筑创作优秀奖
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筑群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区,用地东侧生物馆、气象台、化学馆及新建之理学院楼群已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本设计尊重上述建筑构成之围合空间,着重在空间体量、材料尺度等方面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积极塑造具有文化品质的校园环境。通过对清华大学老校园的分析,在医学院建筑中采用了院落-建筑-院落的空间模式,以小尺度建筑和室外空间的交融,构成符合老校区传统肌理的建筑群体。在设计中首先将气象台作为重要的对景,设置了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广场空间,研究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在广场周边设置主要出入口;其次教学区和研究区分别设置了尺度适宜的院落,形成平衡、安定的静态空间。
该建筑为一座现代化的实验室建筑,具有教学、科研、图书馆、办公等多重功能,设计采用双走廊中间加公共仪器间、两侧为可灵活分隔的通用实验室的模式。同时强化内部公共空间的交流特征,形成有利于医德教育的公共场所,以满足当代重视交叉学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的要求。
1-4号学生宿舍楼
用地面积 24000㎡
建筑面积 26500㎡
建成时间 1954
建国初期,为了探索能够代表新中国形象的建筑语言,在借鉴来自苏联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同时,对于中国的建筑传统也进行了挖掘,形成了 “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清华大学1-4号宿舍楼是建国后清华大学建设的第一批校园建筑,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校园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在其建筑设计中完整地体现了这种新的建筑思想。
清华大学1-4号宿舍楼整体规划上采取了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宿舍楼建筑间有围合而成的庭院。屋顶的做法上体现了中国建筑传统:中间轴线上高起的五层部分采取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而两端稍矮的四层部分则为歇山屋顶。一方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主从有序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将中国古代只准应用于宫廷建筑、官式建筑的屋顶应用于学校的宿舍,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精神。建筑立面的处理手法借鉴了来自苏联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传统,在垂直方向上,采取了上中下三段式的设计,而在檐口、基座的设计中采用了传统中式建筑的手法;在水平方向上,立面设计的重点是位于轴线中心上的入口部分,中轴线上的入口、阳台、屋顶等部位的着重设计再次突出了整组建筑严谨的格局和丰富的手法。此外,建筑师对于建筑细部的设计也是非常细致认真的。例如:屋脊上的兽吻借鉴了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兽吻的轮廓,但是其具体的造型则是来自于和平鸽,再次反映了“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创作理念。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二期(胜因院)
用地面积 3188㎡
建筑面积 1980㎡
建成时间 2005
获奖情况
2009年国家优秀设计奖铜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二等奖
2008年教育部优秀设计奖一等奖
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BIM建筑设计大赛”最佳建筑设计优秀奖
2004年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研究网住宅优秀设计奖一等奖
本工程分两期设计、建设,是为海外访问交流的学者提供的短期居住场所,属于高档酒店式公寓。 一期工程由三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别墅式住宅院落组成,地上二层。每户均有独立的内院和园林,环境宜人。住宅内部的生活、办公、会客等空间通过连廊联系。 二期工程由四栋小楼及连廊组成,建筑为地上二、三层,局部地下一层;主体建筑包括从52㎡~159㎡大小不等的公寓12户,公共活动空间及辅助用房。二期工程亦为院落式布局,以一条百叶与玻璃构成的轻巧步廊联系四栋公寓小楼,并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绿色庭院,为专家们创造出私密宁静的居住环境。
学院路教工住宅(学清苑)
用地面积 73458.1h㎡
建筑面积 216511.11㎡
清华大学学清苑教师住宅小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07号。东侧为小月河及绿化带,南侧为20m红线城市规划路及学知园、学知轩住宅小区,西侧为60m红线城市规划路学清路及逸城东苑住宅小区,北侧为40m红线城市规划路及科技财富中心相邻。
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两个主题社区中配以不同的主题景观概念与不同的植物种类,使每个主题区的人文景观与植物景观均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独特之处,每个主题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可识别性。其含义分别取自清华园内的特色建筑或景点,表现了清华校区文脉的延续和历史传承,也体现了教师居住区的文化氛围。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
用地面积 16.5hm²
建筑面积 188027㎡
建成时间 2005.7
获奖情况
2008年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第五届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第十三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唯一)
清华科技园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中科院的核心地带,是全国著名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由科技创新、研发、孵化、国际会议等功能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逾40万㎡。科技大厦是科技园的标志性建筑,高110m的四栋主楼统领科技园建筑群。大厦二层绿化广场与顶层绿化会所呼应,体现绿色节能、科技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编辑:企划部